两会观察||各位代表关于演艺的建言
伴随两会的闭幕,小编梳理了包括袁慧琴,徐丽桥,柯军,冯远征、张光北、贾樟柯、李树建、沈铁梅、刘晓静、任鸣、安庭、陈澄、张辉代表在两会期间关于演艺的建言。
01
传统艺术的升级转型
●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
在坚守京剧艺术内核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数字艺术,让剧场呈现与在线传播相得益彰;积极适应演艺行业新业态,探索演播商业模式,培育京剧艺术演播消费新习惯,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满足智能移动端的观众审美需求。
●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徐丽桥
要以剧场艺术为核,用大数据锁定精准人群,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在手机上就可以欣赏到最前沿的艺术产品。这有助于打破场域限制对演出的束缚,形成充满活力的混合体系。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
戏剧不能困在剧院里,要不断尝试全新的方式,紧紧抓住5G这个重大技术风口的机遇,认真研究谋划组建,打造一支推动戏曲数字化的“国家队”,组建国家级5G数字戏曲实验室。
02
人才培养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北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制片人张光北
张光北表示,如果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文化强国,那么艺术人才是最重要的。他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希望国家建立一套关于艺术特殊人才的培训计划,建议国家可能要在资金上、制度上、培训上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特殊的政策,从而促使特殊人才更特殊,优秀人才更优秀,推动更多好作品的出现。
●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现在戏曲人才和管理人才出现断层现象,问题严重,青年演员接不了班已影响到豫剧、京剧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他建议,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优秀青年演员的宣传、包装、经费支持,力争做到“一人一策”。希望能够设立振兴豫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豫剧的传播交流推广、剧目创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豫剧繁荣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铁梅
一是发挥名人名家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高素质、艺术经营类人才。可以建立用人单位和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让学校根据社会需要、用人单位要求重点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专业化能力。
此外,鼓励学校培养的人才到用人单位实习,提前适应工作岗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音协主席刘晓静
高等教育要做实创新型人才培育工作,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刘晓静表示,为了让创新动力更强,高校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不断扩大创新型人口的数量。
刘晓静建议,高等教育应做实创新型人才培育工作,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另外,应整合优化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有效供给。例如,加速“政产学研金介用”七方面融合,提高创新转化质量和转化效率等。
除了上述建议外,刘晓静还准备提交《关于在全日制及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中嵌入身份证信息或扫码信息的建议》《加强数据收集使用的监管应对大数据算法风险挑战》《关于将“欧美同学会”更名为“中华全国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的建议》等建议。
03
奖项、补贴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
设立话剧专业奖项,激励培养人才。他认为,设立话剧专业奖项,可以让更多的从业者能够在荣誉上得到肯定。
冯远征提议,这个奖项应该涵盖包括导演、演员在内的话剧艺术形式各个领域,不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化装甚至于道具,都应该涵盖在这个奖项之中。
他表示:“因为近几年话剧市场非常好,戏剧工作者也非常努力,但话剧一直没有一个专业的奖项,如果能有的话,相信更能鼓足他们的干劲,也是对他们事业的一个肯定。”
●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任鸣
希望国家级的重大奖项能够更丰富一些,比如文化奖包括演出奖和剧目奖,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增设编剧奖、导演奖和舞美设计奖,因为这些编剧、导演与设计在创作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希望也能够使他们得到鼓励和支持,这样也能更好地有利于戏剧创作的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希肯文化董事长安庭
建立健全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演出作品的评价机制;
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可建立减税、免税的梯次标准,按照项目评级,适当减免参演类似演艺项目时的个人劳务所得税,鼓励优秀且社会影响力大的演艺人员,参演这一类型的演出;
试点改企业所得税为演出项目所得税,适当减免演艺项目出品、运营单位在执行项目时的税率,鼓励越来越多的周边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
制订相关机制,鼓励税务部门出台政策,在类似演出项目达到一定场次或实现一定票房的条件下,给予退税等。
● 全国人才代表、电影导演贾樟柯
新冠疫情给世界的交往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改变,世界和中国有着彼此了解的愿望,而民间文化交流能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社会各界可以一定程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民间文化交流更多的支持。
●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淮剧演员陈澄
“国内众多戏曲门类,剧种的声腔是自己的,语言是自己的,但在表演上是相通的,值得相互学习借鉴。京剧史上就有著名的徽班进京。”陈澄说。“名师之间打破剧种壁垒,建立长效化交流沟通,这对于演员表演、提升业务水平、滋养自身剧种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澄建议,可以采用本剧种名师“走出去”、他剧种名师“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各剧种的名家交流切磋。在戏曲的历史上,那些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都曾得益于历代戏曲名家开阔的视野、开放的眼光。
●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张辉
为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建议加大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引导与扶持力度,推动其深入改革发展。
他建议,加强党对基层院团的领导,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专业院团基础设施、剧目创作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经费保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央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并出台配套扶持措施,对地方戏曲剧目生产、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艺术活动等方面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他还建议,要加强基层院团建设,提高院团专业技术素质;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注重市场营销,不断开发演出市场。由地方党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指导推进基层院团创新和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新的艺术生产机制、创新用人机制、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等,激励基层院团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地方戏曲作品。
文章来源于光明日报、现代快报、道略演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