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城市更新的过程,也是人与城市环境、文化、历史互动的过程。
在城市在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在存量时代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背景下,文化创意、空间改造、生活美学、以及产业创新等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推手。尤其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逐渐成为城市竞争中独特的核心力量。
文创产业活化利用工业遗存
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创产业发展与工业遗存改造关系愈发紧密。一方面,工业遗存无法在当下延续过去所承担的仓储运输、生产制造等功能,另一方面,创意产业规模持续增加导致空间资源需求增大。
两者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文化创意产业让工业遗存焕发新生,工业遗存让文创产业有了时代的烙印。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19世纪中叶,曾是德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19世纪50年代初德国出现了工业高涨,工业社会的弊病越来越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鲁尔区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逆工业化趋势,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主导产业衰落、城市失业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等。20世纪80年代末期逆工业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严重的失业问题困扰着整个鲁尔区。
1989年鲁尔区举办了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并依托这一平台,开启了埃姆舍景观公园项目,作为工业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景观转化项目。2000年,鲁尔区又提出10年振兴规划,在全面推进基础上,把重点发展区扩大,目标是建设区域绿色长廊。
举办国际建筑展(IBA)是德国城市更新的重要规划手段,每届IBA都会针对各自城市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鲁尔区通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棕地改造、产业振兴、文化形象重塑等方法,在微观上主要进行对场地文化的传承、高差的处理及棕地的修复;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推动城市更新,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居民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成荫的绿树和满地的鲜花,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在中国,从废弃的工业遗址,变身为城市新空间的案例也随处可见。荣获2020WAF奖的杭州兴业街改造项目,将两座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未来城市创意生活社区。昔日沉寂的厂房得以激活,各种有趣的活动次第开展,茂盛的城市雨林从这里开始生长。
信联文创园,坐落于杭州市科园路188号,毗邻浙大城市学院、树人大学、中铁国际城等,距离留石快速路高架出入口仅300米,交通便利。它的前身为浙江二轻轧钢厂,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到6万方,有车位400个。
信联文创园在完好保留工业遗存的同时,提升改造为以电子商务、创意设计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是杭州城北意欲打造的“上塘电商小镇”中,将老旧制造工业改造为新兴产业发展园区的成功案例。
行走在杭州城北的科园路上,2座高大的砖红色烟囱分外引人注目,它们沧桑的外表像是在诉说这里曾经的工业岁月,而今,它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新兴文创园区最耀眼的地标建筑。
文创产业让城市更新不只是依靠大拆大建,而是像一个生命体一样从城市环境及历史文脉中汲取营养进行新陈代谢,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获得新建筑无法比拟的文化属性和独特魅力。
文创产业为日常生活注入诗意和美学
文创产业借助自身内涵的溢出辐射效应,为日常生活注入诗意和美学,营造了“创意式生活”的文化氛围。
伦敦的国王十字街区、巴黎的左岸艺术区等,借助文创产业变身“生活目的地”,也让路过的人们愿意在此停留。
伦敦泰晤士河畔,因为文创产业的入驻,从一百多年前的工业贫民区变成伦敦最吸引本地居民及游客的景点之一。
19世纪后期,泰晤士河南岸工厂林立,1951年,这里被政府重新定位为艺术区和娱乐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中心。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以及轮番上演的戏剧、展览、音乐、电影和各种免费的艺术活动,每年吸引着三百万的参观者。
安道总部16号星球,原是杭州城北的一座废弃厂房。掀开屋顶之后,其生长成了一个集城市雨林、蘑菇乐园、咖啡简餐、自然博物馆、艺术展厅、书吧、手作区、木工房、文创销售、发布厅、种植花园的复合功能空间。各种社群和社交活动在这里发生,带来了新时代下工业遗址的能量回春。
文化事件的活动赋予了空间新的内容。2018年,中国美院在南京秦淮河畔,策划了一场以“光”为主题的艺术盛会。向世界100多位艺术家发起了邀请,将最终入选的31件作品,以“光之梦”“光之彩”和“光之诗”三个主题,“镶嵌”在杨家圩公园边的秦淮河风光带。
透过这场活动,连接起了人和人、人和城市、城市和历史的关系。而场地中的作品,在活动后成为公园的景点和内容,也激活了原本失落的空间和创造了新的场所精神。
文创产业让城市更具“地方”精神
文创产业通过对历史、场地内涵的挖掘,使当地历史风貌和文脉记忆得到传承与延续,城市变得更有“地方”精神。
千年瓷都之称的景德镇,曾是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老工业改革,景德镇的十大瓷厂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陶溪川作为一个为了“景漂”所打造的文创产业园区,利用各时期的窑炉组成参观动线,化废弃的原料漏斗为休闲空间,窑炉车间改造成创业平台等,保留了这个城市独特的时空记忆。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厂区,杂草丛生,厂房破败不堪。自2016年10月18日“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正式开业以来,陶溪川街区内文化产业投资总额达到6.14亿元,街区内从业人数5200人,年营业收入达5.8亿元,纳税总额3480万元。陶溪川俨然成为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新地标。
陶溪川是一个复合型项目,既有老工厂搬迁,又有棚户区改造,既包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又致力于新型城镇化、打造景漂一族的精神家园。陶溪川的价值在于它成为了一个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场所,孵化、培育、培养了文创产业。它是目前中国最成功、运营效益最好的文创园区。
陶溪川在留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的同时,又有其经济价值,做到既聚人气,又聚财气,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拥有工业遗存的城市来说,陶溪川的示范意义弥足珍贵。
中国曾经灿烂一时的制陶技艺,在文创产业的带动下焕发新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因为文创的连接见证着更多的美好。
LOFT49是老的杭州棉纺厂,同时也是杭州第一代工业遗址保存的文创园。伴随产业形态的更新与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升级,创意园失去文创活力,园区软硬件已落后时,LOFT49创意园急需一场“文艺复兴”以继承LOFT49品牌内核。
该创意园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典工业玩具,也是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创产品——“铁皮发条青蛙”为原型进行了创作。开启一次源起老一代文创者的集体记忆,并将这样的精神注入未来文创行业为目的的形象开发。
改造以村民的功能需求为主导,保留场地记忆,让公区环境重获新生,带动社区充满了活力。在良渚文化村的“绿手指”地带,埋下艺术的种子——坐凳“林间密语”,林间的精灵幻化成坐凳,围成一圈,听回忆耳语,讲心底的秘密;风动装置“星空之戒”可捕捉林间的风,当人们坐在这里仰望时,星空之戒是记忆,是约定。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在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业门类,逐渐成为一个健康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城市竞争中独一无二的核心力量。
如何透过文化创意让城市在更新迭代中更加宜居和美好?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让文创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达?这个实践路径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实践社团的共同关注,并置身其中,与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