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两会代表委员们有哪些高见?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会3月4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据报道,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期分别为8天半和7天半。我们将密切关注两会进展,致力于呈现两会委员们关于文化发展的最新观点与建议,敬请关注。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会3月4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据报道,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期分别为8天半和7天半。文化在线密切关注两会进展,致力于呈现两会委员们关于文化发展的最新观点与建议,敬请关注。
杭侃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有考古类文化遗产,还包括建筑、景观、聚落、文化线路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在现有的考古学科体系下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想要保护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加广泛地吸收历史学、博物馆学、传播学、建筑学、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以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性和保护需求为核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如果仅将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作为考古学下设二级学科,不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开展,难以发展体现交叉学科特性的文化遗产理论,无法真正培养适合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为此,杭侃建议,要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强调文化遗产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完善文化遗产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机制,必要时成立国家遗产学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
北方昆曲剧院的排练厅里,写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八个大字。这在顾卫英看来,不仅是对演员不断练好扎实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需要遵循的准则。
“像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艺术要想真正传播开来,既要靠从业人员代代传承,也要增强国民保护和弘扬的意识。”顾卫英认为,应更广泛地提高国民美育素养和对高雅文化艺术的审美意识,在观众与传统文化艺术之间建立起共鸣。
她举例说,可以从学龄前儿童和家长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讲科学地进行传统审美引导与传统艺术熏陶,在顺其自然、潜移默化的状态下,种植一颗民族基因的美丽种子,静待其开花结果。同时,推动传统艺术走进大中小学,通过“观、讲、教、演”的综合教学方式,在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到传统文化的脉搏。顾卫英说,还应鼓励和培养更多专业演员“能教、能讲、能演”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走进学校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训相关在校老师,以传递接力棒的模式,让传统文化更广泛有效地融入教育中。

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直播成为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媒介,许多非遗从业者选择在直播间推广表演类、手工艺非遗,引发了一阵阵的“非遗热”和相关非遗项目的消费热潮。因此,用好直播等线上媒介,培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非遗文化消费模式,有望成为今后提振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为文旅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沉淀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文旅发展的重要资源。不过,文旅行业对非遗的运用却还存在些许不足。一方面,对于非遗,目前未能作为优质文旅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亟须开拓“非遗+文旅”市场所需的人力。另外,当今大众文旅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定制化,传统文旅策略未能加以满足。
因此,要使传统文化元素及非遗项目有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就要创新思维,利用好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热门媒介形式,促进文旅产业振兴。
首先,要用好优质文旅垂类主播等“互联网+”人才,为非遗传播“纳新”。因网络直播提供的灵活就业机会,不少文旅从业者主动开展非遗类直播,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我们应鼓励各地文旅部门与上述主播人才合作,邀请其推介城市、景区、地方历史文化,为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引流”“获客”;对于能力较强的非遗主播,相关部门可邀请其与同非遗项目的权威传承人结成一年制及以上对子,在技艺修行、非遗传播等方面互相提升。
其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培训,用直播打赏、电商等工具为非遗创造经济效益。政府、高校、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合作,为传承人如何利用直播推广非遗进行联合培训,最大限度活用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鼓励传承人拓宽收入渠道,进入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于完成培训、在直播间获得显著传播效果的传承人,可在国家层面设立“年度非遗传播者”等奖项。
再次,各地在直播平台开展“非遗”传播的集中宣传等活动,加强针对年轻人的非遗知识传播。各地应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直播周”等活动,鼓励非遗从业者利用直播间全方位展示当地非遗技艺、工艺品,配合举办具有沉浸感的线下文化活动,让小众非遗通过新媒介走入年轻人的视野。通过大力弘扬非遗知识,更好地促进文旅消费。

马萧林从事文博工作近30年,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5年间,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创新等主题马萧林提交了15件提案,部分提案被有关部门采纳并推进实施,让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此同时,文物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活着的历史。只有走进人们的生活,文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价值。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马萧林的调研重点是红色遗产的活化利用。全国两会前夕,马萧林去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调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忘我奋斗。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遗产既要保护下来,更要活化利用。要创新红色遗产的表达和呈现形式,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精神,让红色遗产成为涵养当代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土壤。
来源于国家文物局、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