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资助各类项目7116个,取得4个方面主要成效
2023年正值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8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年12月成立,是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国家艺术基金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和美术两个领域,资助方向包括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资助方式包括项目资助、优秀奖励和匹配资助。资助项目立足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努力体现国家艺术水准。
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共立项资助各类项目7116项,其中,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1234项、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1283项、美术创作项目484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161项、艺术人才培训项目922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2032项。
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性、公开性、规范性,把握正确导向,健全制度体系,提高质量标准,注重成果运用,成功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组织了一批品牌活动,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影响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为全面总结10年资助管理经验,推动国家艺术基金实现高质量发展,管理中心决定开展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主题活动。
一是召开推动国家艺术基金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和艺术家就资助重点、资助方式、资助体系、资助成果等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建议。
二是开展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演播。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对获得过“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和产生过广泛社会影响的剧目进行遴选。统筹考虑艺术形式、所属地区、演出安排等因素,确定了15部剧目开展线下汇演。汇演活动从9月7日开始到11月14日结束,分别在北京市、江苏省和四川省开展,除在省会城市演出外,还将深入南通市、宜宾市基层演出。汇演开幕式将于9月7日在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举行,开幕式后将演出曾获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豫剧《焦裕禄》。同时,还组织了150部左右优秀剧目,400件(组)美术作品,在国家艺术基金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合作媒体上展播。
三是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成果展览。计划今年12月份,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成果展览,通过实物、档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展示资助管理工作、项目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规划。展览期间将邀约艺术基金资助的优秀小型剧(节)目和青年舞台艺术表演人才到现场演出。
记者 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请问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年来,在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王明亮
总结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年来的工作,主要成效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国家艺术基金采取科学、规范、专业的“项目制”管理方式,是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引导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和创新手段,有力推动了各级各类艺术机构、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转变固有的艺术活动组织方式和惯性思维,树立精品意识、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全面提高项目策划能力、计划实施能力和预算编制执行能力,提高了艺术领域治理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艺术基金直接面向社会开展工作,打破了体制、系统、行业和地域的局限,引导各项目主体在同一个平台上发挥优势,公平竞争,培育了良好的艺术生态,充分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带动各方面的资源投入文艺事业发展。
二是资助创作出多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国家艺术基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出精品攀“高峰”的艺术理想,始终坚持崇德尚艺的品质追求,努力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目标。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昆剧《瞿秋白》,豫剧《焦裕禄》,话剧《塞罕长歌》《谷文昌》,歌剧《沂蒙山》《红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等49部作品入选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38部作品荣获了“文华大奖”,均占获奖总量的80%左右;资助的舞蹈《万马奔腾》《晨光曲》《锦绣》《碇步桥》《我们的田野》等多个剧目,共同谱写了绚丽多彩,昂扬向上的时代华章。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演出和美术作品展览项目1161项,演出展览地点遍及国内各个省(区、市),现场观演观展观众约150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文化惠民作用;自2020年起,国家艺术基金先后开展了多次资助成果网络展播活动,全网点击量达3亿人次,推动了优秀艺术作品在更大范围共享。
国家艺术基金共资助艺术人才培训项目922项,培养各类艺术人才2.7万人次。同时,2032名优秀的青年文艺工作者获得了项目资助。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得到资助后坚定了理想,提振了信心,迅速成长为业内领军人物,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等大奖,参加了重大演出展览活动,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增添了活力、积蓄了力量。
三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国家艺术基金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重支持戏曲、曲艺、民族管弦乐和中国画、书法、篆刻等民族艺术的发展,积极推动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和油画等艺术形式的中国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舞剧《孔子》《只此青绿》等作品生动诠释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国家艺术基金自2021年开始面向香港、澳门全面开放一般项目,资助香港、澳门艺术机构和文艺工作者申报项目38项,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资助在内地工作学习的台湾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国家艺术基金积极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要国际交往活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共资助在国外开展的文化交流项目154项,演出展览地点遍布七大洲,观众约150万人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是探索出一套艺术基金资助管理的中国方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紧密结合新时代文艺工作发展实际和使命任务,找准自身职能定位;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起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管理中心“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模式;坚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基金管理规律,“按制度管理,按程序运行”,不断健全项目全流程管理制度;坚持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充分体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特点,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依靠专家开展工作,建成了由8000多位艺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坚持立项评审、实施监督和成果运用并重,建设高水平的项目资源库、人才资源库和专家资源库,形成“长尾效应”,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