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加盟咨询


负责人:丰华
联系人:吴小姐
联系电话:0571 81729294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00-16:45
官方公众号:文体旅产业联盟


演艺新空间开辟新赛道:多地授牌演艺新空间,多业态共生拓展演艺产业链

演艺新空间开辟新赛道:多地授牌演艺新空间,多业态共生拓展演艺产业链

* 来源 : 道略演艺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4-04-09 * 浏览 : 44


近年来,许多城市不断加大对演艺新空间的建设力度,支持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艺空间发展。


2023年的演出市场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演出市场整体上行,且仍处于扩张周期。


2023年,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达到了18.69万场,与2019年同比增长了471.07%。票房收入也实现了463.13%的增长,达到了48.03亿元。

01

北京:文旅局牵头指导开展演艺新空间

认定试点工作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显示,2023年北京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9524场,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与2019年相比,场次、观众、票房分别增长117.0%、9.5%、32.1%;与2022年相比,场次、观众、票房分别增长143.8%、204.1%、266.0%,达到历史新高。


2023年出台的《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提出,“培育多场景多业态演艺新空间”。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建立市区两级联合会商机制,指导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通州区开展演艺新空间认定试点工作。


去年4月以来,东城区、朝阳区、西城区等先后挂牌5家、12家、8家演艺新空间。据悉,通州区也拟挂牌4家演艺新空间。


据北京通州官方发布消息,经七届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市规自委通州分局、区住建委、区应急局、区消防救援支队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出台《通州区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试行)》,将通过优化审批手续、加强审批服务,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力量对区域内的老旧厂房、闲置楼宇以及特色街区进行升级改造,开办演艺新空间。

北京演艺新空间有线上厂牌的线下落地店面、有知名小剧场改造焕新的沉浸式剧场、有利用工业遗存开辟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也有城市更新过程中见缝插针开启的新空间集群。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信息显示,北京的演艺新空间试点区,将在全市全面推广并开展市级演艺新空间认定工作,推动演艺新空间在活化利用空间、丰富演出样态、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演艺项目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本市培育100家演艺新空间。


02

上海:授牌100家演艺新空间

自 2019 年起,上海市大力发展演艺新空间,鼓励商业综合体、文创园区、经营性旅游载体等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开辟新型演出场所,通过文化演艺活动带动餐饮、购物等综合消费。商场、酒店、餐厅、书店、艺术中心、文创园区、旅游景点、游轮等形态各异、业态多样的新空间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演出形式。


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 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22 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 31582 场,观众人数约568.9万人次。在营业性演出中,专业剧场演出7951场,占比25%;演艺新空间演出5263场,占比17%;景区、商场、酒吧等举办演出 18368 场,占比58%。


2023年上半年,上海首创的100家“演艺新空间”遍地开花,仅亚洲大厦、大世界等已汇聚41个风格各异、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演出场所,每月演出近800场,接待观众逾10万人次,月票房超1000万元,成为演艺新消费的示范区。


上海演艺新空间总共布局在七大类的场所:户外类、商务楼宇类、文化场馆类、文创园区类、休闲娱乐场所类,还有剧团、剧场类和商业综合体类的演艺新空间。在这七大类场所分布的演艺新空间共计有100家,但实际上现在上海远远不止100家演艺新空间。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剩余了很多商业空间,而城市商业空间的转型向演艺方面靠近,因此新的演艺空间和形态也层出不穷。


03

杭州:推出首批演艺新空间名单

2023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支持创作与开发具有杭州文化元素的戏曲、影视作品、沉浸式演艺产品。对评定为市级金牌演艺新空间、示范演艺新空间、城市艺舞台街头演艺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10万元补助。


今年,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评定并公布了首批40个“城市艺舞台·演艺新空间”名单。“新龙门客栈剧场”等一批融文艺演出、休闲娱乐、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室内外演艺新空间,成为市民、游在家门口打卡欣赏各类新老艺术、互动式演出、主题活动的新选择。


04

重庆:授牌35家演艺新空间

据悉,2023年,重庆市全力推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授牌35家演艺新空间,审批举办营业性演出1700余场(批)次,票房收入近4亿元;以打造“剧本娱乐之都”为目标,举办首届中国剧本娱乐嘉年华系列活动,相关类型门店共570余家,排名全国前列;举办“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发行近30万张“巴蜀文旅年票”,带动出游近100万人次,累计拉动消费10亿元以上。


去年10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渝北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其中第6条指出,支持打造文化演艺新空间。对在商圈、商业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文创园区、闲置厂房、各类酒店、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场所打造文化演艺新空间的,每年开展演出不少于30场次,且实现年票房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可给予每年20万元的补贴。被评为市级文化演艺新空间的,再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结语



近年来,许多城市不断加大对演艺新空间的建设力度。今天,人们来到剧场,不仅可以观剧,还可以点上一杯剧目联名特调饮品,体验戏剧主题餐食,在精心布置的戏剧场景中拍照、打卡。演艺新空间不仅是戏剧空间,也是社交和消费场所。演艺新空间联动多种业态,营造“演艺+”体验新场景,不断扩宽演艺产业链。


更小、更灵活、更有趣的演艺新空间,在大剧场之外为城市演出开辟了一个新赛道,创造了一个新维度。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演艺新空间如何与消费理念不断变化的年轻人保持一种 “广而久”的双向关系,关键在于“让好戏不止是好戏,让剧场不止是剧场”。演艺新空间需要持续撬动并盘活更大群体的复合型文化消费,不断推动“演艺+”概念的延展、融合、跨界,进一步拉动文旅消费。


转载来自道略演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