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微景区」,关于体育场馆运营破局之商业化探讨
今年,随着体育赛事陆续在各地回归,体育场馆作为赛事观赏、运动参与的核心场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赛事内容为场馆带来人流和影响力之后,未来面临的便是商业化运营、无形资产开发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场馆的运营方也在探索新的商业化模式。
下面列举几个国内外的体育场馆、体育综合体的案例来作为参考。
当然,每一个场馆顺利运营的背后,包含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团队等多种内外环境因素,而这些因素不具备可复制性。所以对于国内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荷兰德门特体育中心
位于荷兰阿尔克马尔的德门特体育中心是一个改造建项目。该体育中心以400米的环形速滑冰场为核心,配套室内滑冰场、室内综合运动馆、健身房、运动康复诊所、滑冰培训学校等各业态。不同于其它体育中心,德门特的运营特色是承接商业会议和B端活动,因此该体育中心的会议配套、餐饮服务方面有完备的功能。
为了提升用户群在此的体验,德门特体育中心的设计尽可能地优化动线,通过场馆内部的“街道”高效连接各个功能区域。对社群居民而言,德门特体育中心是日常参与运动的综合性场所,而对于商业合作伙伴而言,该中心是具有体育特色,综合功能齐全的活动举办地。
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
中体 · 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坐落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建筑面积超九万平方米,体育馆包括主馆及训练馆、大众馆和设有18片露天篮球场、5片五人足球场的全民健身广场等,2021年被评选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中体 · 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运营至今,先后举办过 “四国羽毛球赛”、“2010广州亚运会拳击赛”及各类全国级、省级、市级单项高水平锦标赛事。同时,还曾举办“张学友演唱会”、“左麟右李演唱会”、“2017佛山功夫(动作)电影周开幕式”等明星文化演出活动。
同时,中体 · 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以中体使命“用体育点亮美好生活”为宗旨,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运动与社交场所,常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文体活动,并给大众提供专业的体育训练指导。
近年来,中体 · 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立足于场馆运营,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广场等空间的多功能化打造,积极探索拓展融合多种商业业态,满足大众对大型赛事、文化活动、健身运动和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打造多业态融合的体育消费经济。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
深圳龙华文体中心,历经近5年的设计、建设周期,于2022年6月建成开放并投入使用。该项目位于深圳龙华区观澜河与龙华河交汇的三角形区域,由华润置地代建,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含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及青少年宫、休闲广场及文体配套,集赛事、演艺活动、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体综合体。
不同于传统的大型体育场馆,龙华文体中心重视的是周边居民日常生活、运动需求。空间的规划为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便利、丰富的场地。该项目将公共空间体系分为三层:地下停车场、地面文体功能街区以及空中公园。在户外场地和综合体的交界处,设计了一条环形街区,能够将文化、运动、休憩等空间天然地结合起来,形成居民日常运动、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景。
扬州广陵中体城
扬州广陵中体城位于江苏扬州市广陵新城核心南北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超7万m²,是2018年江苏省运会的比赛场馆。
扬州广陵中体城作为一个体育商业综合体,四周环绕建设有800米的人行步道。场馆北侧沿河建有400多米亲水景观带,中心广场设有30米直径的轮滑场,将人文环境和运动休闲环境进行了有机结合。
扬州广陵中体城以体育为主题,融合了健身、文化、休闲、餐饮等多种业态,突显了“体育+商业”的特色运营模式,打造一站式赛事服务配套,满足大众日益增加的多元化文体娱乐消费需求。
以上几个体育场馆的案例通过不同的定位、功能的打造和运营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和运营生态。不难看出,体育场馆的商业化依旧不能离开除体育之外的业态的加持和辅助。完备的功能,良好的体验和便捷的区位都是不可获取的要素。而总结起来,场馆有效的运营应该拆解为三个层级的问题:
第一层级:场馆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普通功能,做好调研案例分析,进行流水线式复制,把场地建好能使用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场馆有生命周期,市场有饱和度,利润空间有限,会遇到瓶颈。这是典型的从1到N的过程,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追求改变的过程。
第二层级:场馆在现有规模下去创造,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实现纵向改变。如早期的主要模式是物管与租赁为主,过往和当下的模式衍生出了多少改变与创新。模式也好,方法也罢,需要不断去进化,持续地创造价值。这样的改变仍然还是在内部现有模式下,仍然属于从1到N的过程。
第三层级:场馆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创造出商业价值去变现,可以是跨越传统场馆的边界,影响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价值的体现,实现横向改变。如,城市体育商业综合体、未来社区康体中心、“金角银边”嵌入式体育公园、社区型体育商业中心,这些空间的打造远远超出了传统场馆模式的范畴,影响也绝不仅仅限于行业的内部。可以说是创新模式下的自我救赎,这是从无到有,行业的创新发展至社会认知的改变,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形成的质变,即从0到1。
转载来自:体育产业生态圈